1农威纳指数:紊乱性
2. 热量高,生物多样性高
- .群落空间结构决定要素:生活型,层片
- 不同生活型植物适应不同:高位芽,地上芽,地面芽,地下芽
- 生长型:
- 落叶乔木,针叶乔木,阔叶灌木,草本,
- 陆生与水生都分层
- 草原群落 季节性变化明显
- 边缘效应
- 群落交错区:抗干扰能力弱,破坏后恢复可能性小
1农威纳指数:紊乱性
2. 热量高,生物多样性高
群落生态学
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
一、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
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
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
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
具有一定的结构
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
具有边界特征(群落交错区有边缘效应)
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(分优势种、建群种、伴生种等)
群落的性质:机体论学派、个体轮学派
二、群落地种类组成
最小面积
种类组成
优势种: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。数量多、盖度大、生物量高、体积大、生活能力强。
建群种:优势层的优势种
亚优势种: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
伴生种:常与优势种相伴而生,但不起主要作用
偶见种和罕见种
关键种:生物量不一定很大,但对群落有重要的影响(对其他生物影响与自身生物量不成正比)。
多为顶级消费者,但也不一定是。
种群组成的数量特征
多度: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
密度:单位空间或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
相对密度:样地内某一物种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百分比
密度比指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
盖度: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,即投影盖度
相对盖度算法与相对密度一样
盖度比算法与密度比算法一样
频度
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
重要值=相对密度+相对频度+相对显著度(相对度优势)
生物多样性:遗传、物种、生态系统、景观
α多样性:同一地点群落中种的多样性,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。包括种的数目或丰富度、种的均匀度
β多样性:不同地点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
控制其多样性的生态因子有土壤、地貌等
不同栖息地共有种越少,其多样性越大
γ多样性:一个地理区域内一系列生境中物种的多样性。
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:
规律:物种多样性总的趋势是随热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
决定物种多样性的因素:
群落的结构
群落型谱:某地区或某生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比例关系。
生活型谱与环境:
生长型:植物在生长季节枝叶在空间中的配置,分9级
生态型(趋异适应):同一物种内的生物,因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不同的类群。
层片: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需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。
群落的垂直结构
温带夏绿阔叶林地上成层现象最明显
热带雨林的成层结构最复杂
水生植物的分层现象:
群落的水平结构:
特征:镶嵌性,小群落、环境异质性
制备镶嵌性的主要决定因素:气候影响、土壤影响、植物影响、动物影响
群落的时间结构(季相):群落结构组分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
草原群落中动物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
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
影响群落结构的生物要素
生物因素:
竞争:引起生态位分化、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
捕食:
泛化种:捕食有竞争力的物种,增加物种多样性;捕食压力过强,物种多样性减弱
特化种:捕食优势种,提高多样性;捕食劣势种,降低多样性;常用于生物防治
干扰:自然、生物或人为因素对群落正常的过程(形成、结构、功能)产生影响的现象。
中度干扰假说: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。
空间异质性:1.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;2.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(垂直、水平)
岛屿与群落结构:
岛屿的物种数与面积直接相关
MacArthur平衡学说
岛屿与集合种群
岛屿群落的进化
岛屿生态理论与自然保护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