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群生态学二(上)
第四节 种内 种间关系
一、生物因子的作用特点
- 非全体性:捕食、寄生只作用于种群中的部分个体
- 密度制约性:种群密度越大、捕食者越多,寄生者越多
- 相互性:生物之间相互适应、相互影响
- 不等性:通常只涉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种群,对其他种群影响较小
拟寄生:拟寄生者在寄主体上或体内产卵,通常引起寄主死亡,也叫做重寄生,主要是拟寄生蜂和蝇
二、种内关系
1、密度效应:在一定时间内,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,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,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
-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(植物)
- Yoda氏 -3/2自疏法则
2、性别生态学
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
无性生殖:迅速占领生境、保证遗传的稳定性
有性生殖: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、适应变化的环境
红皇后效应
只有不断变化的、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在种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活下来
性比:Fisher氏性比理论
性比趋于1:1
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高的适合度
性选择:
动物行为、大小、形态等次生性征的差异
雄性应该有进攻性,雌性应该更挑剔
让步赛理论:
拥有奢侈特征(消耗能量、易被捕食)的个体有好的基因
求偶行为:
- 求偶行为的复杂性
- 求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
- 吸引异性
- 防止与异种个体杂交
- 激发对方的性欲望
- 选择最为理想的配偶
- 雌性动物的择偶标准
- 选择性功能正常者
- 选择具有优良基因的异性
- 选择占有优质领域和资源的雄性个体
- 选择具有遗传互补性的异性
动物的婚配制度
- 单配制:资源丰富
- 一雄多雌制:资源分配不均
最普遍的婚配制度;有保卫妻妾群型(海豹);保卫资源型(豆娘);争夺竞争式(地松鼠);求偶场式(侏儒鸟)
- 一雄多雌制:环境极其严酷(距翅水雉)
领域性和社会等级
- 领域行为:鸣叫、气味标志、威胁、直接进攻入侵者
- 动物领域性规律
- 体重大,领域大
- 肉食动物领域大
- 繁殖季节领域行为强烈
- 社会等级:优胜劣汰(意义)
集群行为
阿利氏规律:群聚有利于种群的最适增长和存活,因此过疏和过密一样,都可能有限制作用
意义:有些濒危动物的保护必须要保证一定的数量
利他行为: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。利他行为可以对直系亲属、近亲家族、整个群体有利
亲缘选择理论:亲缘关系越近,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;亲缘越远,则表现越弱。又称汉密尔顿法则。
他感作用(异株克生):一种植物通过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,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
- 种间、种内都有
- 意义:
- 对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影响(歇地现象)
- 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
- 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