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间竞争
- 高斯假说:完全竞争者不能共存
竞争的类型
- 利用性竞争:个体不直接接触,仅通过利用资源进行竞争
- 干扰性竞争:个体直接相互作用
似然竞争:个体A与个体B不竞争资源,但都被个体C捕食,当A数量增加,B会减少(因为C的数量也增加),表现出像竞争一样的关系,称为似然竞争 。
沃特卡-沃尔泰勒模型
生态位:
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
- 基础生态位:某物种栖息理论上的最大空间
- 实际生态位:某物种栖息实际上的最大空间
生态位分化:
d:两物种在资源谱中的喜好位置的距离
w:每一个物种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
d>w:种间竞争小,种内竞争强度大
d<w:种内竞争小,种间竞争强度大
极限相似性:d/w=1
- 近缘物种在形态生理生态方面均相似。若生活在同一地区,由于激烈的竞争,迫使生态位分化
- 生态位分化的结果:利用不同的生境;吃不同的食物;不同时间觅食;领域行为
竞争释放:在缺乏竞争者时,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
性状替换: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变化
总结
- 生态位越宽,特化程度越小,是泛化物种
- 生态位越窄,特化强度也就越强
- 资源紧张,泛化种的竞争力优于特化种
- 资源充足时,特化种的竞争力优于泛化种
捕食作用
- 捕食可以定义为摄取其他个体的部分或全部作为食物
- 捕食者包括:典型的捕食者、草食者、寄生者
- 捕食者可分为食草动物、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
- 食性特化:对食物的选择性非常强
- 食性泛化:吃几种类型的猎物
草食性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更加特化
动植物寄生者都是特化种
- 精明的捕食者: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
- 捕食者与猎物的数量变动:捕食者引起被捕食者变化
3.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:
- 无影响或影响不大
- 有明显影响
4.食草作用
- 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
- 植物补偿作用
- 植物的防卫反应
-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动态
寄生
- 寄生:一种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、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,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情况
- 微寄生物: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(病毒、细菌、真菌和原生动物)
- 大寄生物: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,但不繁殖(动物—寄生蠕虫 植物—昆虫、其他植物)
- 植物寄生的种类:半寄生、全寄生、腐物寄生
- 动物寄生的种类:内寄生、外寄生
- 寄生物和寄主的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
- 协同进化(猜测):负作用—减弱—互利共生
- 社会性寄生(巢寄生、窝寄生)
原始合作:又称互惠,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,但之间又不相互依赖
偏利共生:对一方有利,对一方无害
互利共生:
- 共生性与非共生性
- 专性与兼性
- 防御性互利共生
- 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性互利性
偏害共生:一方不获利,另一方受损
生物防治: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来防治有害生物
4种类型:
- 输入(经典)
- 接种
- 增补
- 大量释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