鸟类
1.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
2.心脏两心房两心室,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
3.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
4.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,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
鸟类
1.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
2.心脏两心房两心室,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
3.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
4.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,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
鸟类:体表被羽,有翼、卵生、能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
鸟类概述
一、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
1.皮肤干燥,缺乏腺体
2.羽毛和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
3.头骨仅有一个枕骨髁
4.盘状卵裂,卵生的羊膜类,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,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
二、鸟类的进步性特征
1.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(37.0-44.6摄氏度),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
2.心脏为2心房2心室,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
3.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
4.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(营巢、孵卵、育雏),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
三、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
1.体呈流线型,体表被羽毛
2.前肢变成翼
3.骨骼轻而多愈合,为气质骨,以减轻体重;胸骨有龙骨突,供发达的胸肌附着,锁骨呈“V”字形
4.有与肺相连的气囊,双重呼吸
5.无牙齿,无膀胱,雌性仅左侧生殖腺发达
躯体结构
一、外形
1.纺锤形体型,具有流线型的外廓,从而减少飞行中的阻力
2.角质喙,形状与食性有关
3.眼大,具有眼睑和瞬膜,可保护眼球
4.耳孔略凹陷,周围着生耳羽,有助于收集声波
5.颈长而灵活,尾退化、躯干紧密坚实、后肢强大,与飞行密切相关
6.前肢变成翼,后肢具4趾,拇指通常向后、适于树栖握枝
二、皮肤及皮肤衍生物
1.鸟类皮肤特点:薄、松、软
薄而松的皮肤便于肌肉剧烈运动
2.缺乏腺体,鸟类唯一皮脂腺是尾脂腺
3.表皮衍生的角质物:羽毛、角质喙、爪和鳞片等
4.真皮衍生物:一些鸟类的冠及垂肉,富含血管
5.体表被羽
1)羽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,与爬行类角质鳞同源,但由真皮供应营养
2)羽的结构:包括羽根,羽轴和羽枝
正羽:飞羽和尾羽(舵)
绒羽:正羽下方,棉花状,水禽发达
纤羽:触觉
粉羽毛:生长时,尖端分解,释放出滑石粉状的粉,使羽毛防水并有金属光泽(如苍鹭、隼和鹦鹉等)
3)羽区和裸区
羽毛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内,称为羽区
不着生的地方称裸区
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,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
4)羽毛的颜色
色素色:黑色素、胡萝卜素、卟啉
结构色:羽毛的表面对光线所起的折射和干涉产生的
5)换羽
在繁殖结束后所换的羽称冬羽。冬季、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或婚羽
意义:有利于完成迁徙、越冬及繁殖过程
甲状腺的活动是引起换羽的基础
飞羽及尾羽的更换大多是逐渐更替的,不影响飞翔力。
雁鸭类的飞羽更换则为一次全部脱落
6)羽的保护:以喙将尾脂腺分泌物涂抹在羽毛上以润泽羽毛
7)羽衣的主要功能:保温、飞翔、使外廓呈流线型,减少飞行阻力、保护皮肤、保护色
三、骨骼
1.特征:轻便而坚固;长骨充气;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变形
2.头骨
1)薄而轻
2)单一枕髁
3)上下颌骨极度前伸,构成鸟喙,区别于其他所有脊椎动物。现代鸟类均无牙齿,以减轻体重
4)颅腔膨大,使头骨顶部呈圆拱形,枕骨大孔移至腹面
5)眼眶膨大,眶间隔发达。
3.脊柱:分化为颈、胸、腰、荐、尾
1)颈椎:多数,异凹椎骨(马鞍形关节面,鸟类特有)
第一枚颈椎呈环状,称为寰椎
第二颈椎称为枢椎
颈椎的灵活性,与前肢变为翅膀和脊柱大多愈合密切相关
2)胸椎5-6枚
胸廓:胸椎借硬骨质的 肋骨与胸骨联结、
肋骨借钩状突相连
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,以增大胸肌的固着面
不善飞翔的鸟类(如鸵鸟),胸骨扁平
3)愈合荐椎(综荐骨)
4)尾综骨:尾椎愈合
4.附肢骨
1)肩带:肩胛骨、乌喙骨和锁骨
2)叉骨:左右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“V”形,是鸟类特有结构
叉骨具有弹性,在剧烈扇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(主要是乌喙骨)碰撞
3)前肢特化成翼,腕骨、掌骨和指骨愈合或消失,仅留2、3、4、指,现代鸟类大都无爪
4)腰带:髂骨、坐骨及耻骨愈合而成
开放式骨盘:与生产大型硬壳卵有关
在极少数陆栖原始种类(如鸵鸟),左右耻骨或坐骨在腹中线处尚有联合现象
5)后肢
腓骨退化成刺状
跗间关节:胫跗骨及跗跖骨之间形成的关节,这两块骨骼的延长,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
四、肌肉
1.由于胸椎以后的脊柱的愈合,而导致背部肌肉退化
2.颈部肌肉则相应发达
3.皮肤肌肉发达
4.使翼扬起及下扇的肌肉(胸小肌和胸大肌)十分发达
5.支配前肢及后肢运动的肌肉均集中于躯体的中心部分,以伸长的肌腱来操纵肢体运。这对保持重心稳定,维持在飞行中的平衡,有着重要意义
6.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
7.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,在雀形目鸟类(鸣禽)特别发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