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栖纲: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
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
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:湿度、温度、氧气含量、比重
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
1.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:鳍型附肢——五指型附肢
2.呼吸方式:腮呼吸——肺呼吸
3.防止水分散失:体表裸露——角质化
4.繁殖:体外受精发育——体内受精发育
两栖类由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化而来
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是鱼头螈
皮肤
- 皮肤裸露,富有腺体,辅助呼吸
- 表皮的角质层不发达,水栖类只有角质薄膜
- 真皮层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,外层为疏松层,内层为致密层
- 色素细胞:构成保护色,能防止光线过量的摄入
- 黏液腺:多细胞结构,基本功能是保持皮肤湿润,以及空气和水 的可渗透性
- 毒腺:分泌物为白色,对捕食者有威慑作用。蟾蜍在两眼后方有一对大毒腺,称为耳后腺,是蟾酥的原料
骨骼
中轴骨骼
- 头骨宽而平,无眶间隔
- 枕髁2个
- 眼眶周围的膜性硬骨多消失
- 颌弓:自接型(方骨连下颚)
- 舌颌骨转化为听骨:耳柱骨
脊柱:分为颈椎(一枚,称寰椎)、躯椎、荐椎(一枚)和尾椎
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
两栖类的椎体有前凹形、后凹形和双凹形
肌肉系统
水平骨隔位置上移,轴上肌比例减少
具四肢肌肉
鳃肌退化,咬肌发达
出现皮肤肌
肉食性动物 肠子较短:植食性动物,肠子较长
循环系统
显著特点:为不完全的双循环
体动脉弓中仍为混合血
神经系统
脑:大脑具原脑皮(海马体)
中脑发达、小脑不发达
脊髓:出现了腹正中裂
脑神经:10对
没有形成明显的脑区
感官
听觉
除内耳外,出现中耳
中耳由中耳腔(即鼓室)、鼓膜和耳柱骨组成
耳柱骨由舌颌骨演变而来
鼓膜位于皮肤表面,没有任何保护
内耳结构与鱼类相似,但出现了真正感音的瓶装囊
视觉
角膜突出,晶体稍扁平,晶体距角膜较远,适于远视
具有泪腺,以湿润眼球
有瞬膜,瞬膜为眼睑内侧的一个透明皮褶,由内向外覆盖和湿润角膜
嗅觉
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:
出现内鼻孔:嗅觉、空气进出的通道
出现犁鼻器: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,感知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
侧线
水生幼体均具有侧线,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似,变态后是否保留视生活环境而定
两栖纲的分类:
无足目:有肋骨、无胸骨、有尾巴;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,四肢退化
有尾目:有肋骨、有胸骨、有尾巴;具有长尾,营水栖或潮湿地生活;大多为体内受精
无尾目:无尾巴、有胸骨、无肋骨;成体无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