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
反射: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定型反应
动性:
- 动物对刺激所作出的一种随机的或无定向的运动反应。其强度随着诱发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,其结果会导致身体长轴没有特定指向
- 动性的最终结果是使动物趋利避害
- 直动性:动物的运动速率与刺激强度之间表现为简单的比例关系
- 调转动性:随着刺激强度变化,动物随机转向的频率发生变化
趋性:
- 是靠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
- 方向是通过动物体的长轴直接指向刺激源
- 根据刺激分为:趋光性、趋地性、趋湿性、趋触性、趋流性
- 调转趋性:有规律性的交替偏离刺激源(单一感受器能够均匀感受刺激,保证目标准确)
- 趋激性:成对的感受器能够均匀感受刺激(动物调整身体使两侧的感受器接受相同强度的刺激)
横定向:动物身体总与刺激源保持一定的角度
- 背光反应和腹光反应
- 光罗盘反应(与运动有关)
释放行为的阈值和空放行为
- 阈值:释放一个行为反映所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
- 阈值的变化:在反射活动里面,它的阈值大小是不变的;在复杂行为里面,它释放行为阈值是变化的,是受到环境条件和动物生理状况影响的。如:捕食行为、交配行为
- 空放行为:阈值的降低可以导致行为的自发产生,是一种无刺激行为释放,是达不到该种行为目的的一种行为
行为反应的疲劳现象:连续刺激之后,某些反应会减弱甚至消失
原因:疲劳现象是由于联络神经元(把冲动传到脊髓)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阻力的增加引起的
疲劳的类型:
特定刺激疲劳:两个以上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反应,当其中一个刺激疲劳后,其他刺激可以克服疲劳
特定反应疲劳:反应本身的疲劳,更换刺激物不能克服疲劳,需要较长时间恢复
动物行为的动机:
引起行为改变的五种因素:
- 外部刺激
- 个体发育
- 伤病
- 学习
- 动机
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
外部因素:天敌突然出现
内部因素:血糖浓度与进食动机、渗透压改变与饮水动机、成熟程度和激素分泌与动物的求偶动机
行为的时间性:某一行为间隔时间越长,动机越强烈;间隔时间越短或频繁出现,动机减退
折衷行为:动物在同一时刻只能进行一种活动,但两种不同的行为动机在体内发生冲突,导致动物表现出折衷行为
动机的测定方法:
- 取食量
- 对苦味食物的忍耐程度
- 奔向食物的拉力和速度
- 电击量
- 压杆速率
刺激过滤
- 是指动物有选择的接受外界刺激或环境信息
- 动物通过感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选择、过滤信息,因此可将刺激过滤分为外周过滤和中枢过滤
- 外周过滤:有些感觉器官常对某些刺激毫无感受能力,但对于另一些刺激却非常敏感
- 中枢过滤:接受并传递多种信息,但是中枢只对其中有限的信息作出反应
行为释放机制和关键刺激
- 关键刺激是动物释放某一反应所必须的刺激
- 关键刺激可以是单一信息,也可以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起来的复合信息
释放者和种间释放者
- 释放者指种内个体间的信息传递,这种信息实际上是信息的相互交换,对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有好处
- 折衷的释放者:既需要隐蔽,又有其他功能系统的进化压力
种间释放者:
- 在拟态、警戒色和共生中比较常见
信号刺激:指能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体的刺激
刺激的积累:行为被多个刺激释放。这些刺激结合起来发挥作用,彼此之间促进和弥补。
超常刺激:指比一个正常刺激更能有效地释放动物某一特定行为的刺激
固定行为型:按一定时空顺序进行的肌肉收缩活动,表现为一定的运动形式并能达到某种生物学目的 。
本能与学习:
本能:先天具有,由刺激引起,但不完全由刺激决定,还与动物体内的生理状况有关,由遗传决定,但必须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出现
学习:成长过程中借助经验的积累而改进自身行为的能力
利他行为:指不利于自己存活和生殖而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的行为
利他行为的四种假说:
亲缘选择性
汉密尔顿法则:亲缘系数越高,利他行为越强烈
常用亲缘系数:
亲子代之间:r=0.5
全同胞之间:r=0.5
半同胞之间:r=0.25
爷孙之间:r=0.25
表(堂)兄弟之间:r=0.125
利他行为的其他类型:
互惠合作型
行为操纵型
相互回报型
行为谱
- 一种动物正常行为的全部记录或名录
- 建立动物行为谱是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
- 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行为谱,但至今行为学家只对极少数动物的行为谱有了解